微纳能源研发中心 发表日期2017-10-13 一 、中心概况 微纳能源研发中心成立于2017年6月1日,是研究院自主设立的能源方向专业型研发中心。研发中心依托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尤政院士领导的智能微系统团队建设和运行,聚焦以超级电容为代表的微纳能源方向的前沿理论、核心关键技术、工程技术、应用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和产业化工作。 二、团队介绍王晓峰研究员为技术带头人,团队成员既有来自学校的教师和硕士、博士研究生,也有聘用自产业界的专业工程师,以及用户单位的专家等。 团队从2001年开始进行双电层型超级电容器的研究。通过对相关储能新原理、电极新材料、制造新方法的突破与攻关,将储能技术从以烧结电极加工技术为代表的金属超级电容器拓展到以涂布电极技术为代表的大型超级电容。近5年以来,又进一步研制出MEMS微型特种超级电容器、柔性可穿戴超级电容器、微型发电装置及能量管理系统,解决了小型化、微型化、集成化电子产品长期以来供能受限的问题。研制开发的大型双电层超级电容器及其电源系统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究成果完成了系列化、规模化生产,实现了在电动车辆、新能源发电、高端装备等领域的成功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团队在能源方向先后承担了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等国家级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个国家和省部级奖励,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 2016年起,在清华珠三角研究院的支持下,清华大学智能微系统研究团队将基于微纳米技术的新型超级电容落户研究院,成立微纳能源研发中心和广州广华精容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新一代微纳能源技术开发、器件和应用系统生产,并提供行业解决方案。 三、技术方向★ 微纳能源获取技术:包括环境不规则能量高效率收集、存储与利用技术等。以波浪发电技术、柔性可穿戴发电技术、片上多能源复用技术为代表。 ★ 先进储能器件技术:电极设计及成型工艺、单体成型技术、模组和系统集成技术。包括大型超级电容系列、金属微型超级电容系列、塑性封装超级电容系列、微型传感超级电容等。 ★ 能源微系统应用技术:发展以超级电容为核心的储能模组、复合电源、储能微系统技术,提供在新能源车辆、军工装备、工业自动化、智能传感微系统中的应用方法、产品和解决方案。 四、主要创新团队围绕超级电容技术取得的创新成果包括: ★ 发展和深化了界面双电层电容、法拉第准电容、锂离子电容等新型储能理论; ★ 探索并开发石墨烯、碳纳米管、氧化钌、聚吡咯等纳米结构新型电极材料; ★ 提出了MEMS三维结构超级电容器、金属叠层结构超级电容器、塑性封装电容器等新型结构设计; ★ 实现了高比表面积纳米材料生长、MEMS微结构加工、抗高过载器件封装等新型加工工艺。 界面电容储能理论 石墨烯-氧化钌纳米复合材料 纳米管-氧化钌纳米复合材料 五、主要产品(1)大型超级电容器:团队研发的第一、二代超级电容产品已实现产业化,应用于各类装备电源系统、重型车辆启动电源、新能源大巴等。第三代锂离子超级电容器完成小试,能量密度达到近40Wh/kg。
大型超级电容器及系统 (2)基于微纳米技术新型超级电容器:包括MEMS超容、金属超容、塑性封装超容、传感储能一体化超容等多种产品,容量和储能密度等关键指标均远优于国外同类产品。 l 抗过载金属微型超级电容器 • 5 V~20 V工作电压 • 同类产品超大容量 • 叠层可扩展结构 • 抗高过载冲击能力达到10万g l 塑性封装超级电容器
• 2.7~4.5V工作电压 • 功率密度10kw/kg,能量密度7Wh/kg • 0.1~200F容量系列 • 可异型定制 l 传感储能一体化超级电容器 • 多功能集成新型超级电容器 • 冲击传感功能 • 抗过载能力达到3万g 六、联系方式 地址:广州市黄埔区香雪八路98号(10)栋 电话:020-22213655 |
清华珠三角研究院 地址:广州市黄埔区香雪八路98号香雪国际公寓F栋 电话:020-22213655 传真:020-89852366
邮箱:itprd@tsinghua-gd.org 粤ICP备16109345号 粤公网安备44011202000191号